《出走的决心》的困境不止女性有,鲁迅也曾支招,但电影想爆还要闯这三关
内地电影暑期档以惨淡落幕,不到半月中秋档接棒而来,几部新片中,《出走的决心》在中秋新片中略显特别: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位家庭妇女李红在走进暮年之际选择与既有的身份决裂,走出为之奉献多年但也压抑自我多年的家庭困境,开启自驾旅行,寻找自由和心灵归属。
单看剧情介绍甚至片名,无疑与中秋团圆的氛围背道而驰;与此同时影片没有豪华明星阵容,也没有动作喜剧之类的商业类型元素加持,那么是什么给了它闯进中秋的“决心”
?
首先是女性追求独立寻找真我主题的魅力
,如果呈现得当就有望得到超出影片体量规模的情感共鸣,甚至引发观影热潮。在社会角色定位和固有人际关系的框架下如何自洽并活出真实自我,活出人生价值?如果做不到自洽又该如何选择和继续?这是一个古已有之并讨论至今没有终结的话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是每个个体(更推而广之的话,不仅仅是女性会有如此困境
)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人生“必答题”。
在将近一个半世纪之前的1879年,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就在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塑造了娜拉这个可以说是李红前世的形象,剧作围绕过去被宠的贵妇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与丈夫决裂并出走结束,以此探讨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以及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激励人们尤其是女性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
《玩偶之家》揭示的问题也在全世界范围引发讨论和共鸣,甚至半个世纪后,鲁迅先生还在1923年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专门在女子高校做了演讲。鲁迅敏锐地捕捉到了变革时代之下女性解放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也借此为中国女性“支招”:独立自主的经济权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是女性“出走”并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也在影片原型身上得到体现:辛勤工作的积蓄成为买车旅行的初始积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注入让新生活良性运转的持久动力。)一百多年来,这样的讨论在文学作品和社会思辨中从不缺席,但也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完美解决,这也让《出走的决心》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
其次是真实赋予的力量
。影片根据曾轰动一时的自媒体博主@50岁阿姨自驾旅行的真实故事改编,这让影片的感染力和共情力有数量级级别的增强。
大侦探波罗曾借电影感叹:“真实是很难写出来的。”真实的力量可以让最精准的表演、最精巧的编剧黯然失色。有一个鲜明而有趣的现象,在像《建国大业》、《萨利机长》这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唐国强、汤姆·汉克斯这样的大师级演员的表演无疑精准出色,但当角色原型在片尾简短出现时,却往往激起一片真实人物更具魅力的普遍赞叹。而《出走的决心》无疑也会因此引发更多观众的探究热情,也更容易得到与观众同心共情的更深入羁绊。据报道,原型人物苏敏也会在片尾以特别方式与观众见面,在影片作品品质有所保证、真实动人的前提下,无疑会让这份感染力加倍
核心看点虽然具备,但《出走的决心》能否真正走到观众内心深处引发共鸣,还有三道需要跨越的门槛
,本质都是愿景中的核心看点是否能真正投射到银幕上。
第一,是否真正还原了生活的真实
。领衔主演咏梅、姜武等的演技实力毋庸置疑,但能否传神化身为中原大地上的普通市民阶层,还需要观察。尤其是当仁不让的核心咏梅,本身形象更偏文气、贵气,远到《中国式离婚》的女医生,近到《古董局中局》中的黑市老大,此次也算是走出舒适圈,要么成功实现戏路突破要么与角色貌合神离,冒的风险不小。
除了角色是否足够生活化还原,剧情的“犀利度”对影片能否立得住也举足轻重。无批判不现实,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没有足够的尖锐度和深度就大概率成为隔靴搔痒的工业鸡精
,暑期档铩羽而归的《逆行人生》就是典型例子。所以《出走的决心》对主人公李红的动机和生活困境是否有足够真实的展现,对包括骨肉亲情在内的人际关系的矛盾是否敢于揭开盖子,都决定了观众是会被挠痒还是被震撼。
第二,档期选择是否成功
?在以阖家团圆、突出和谐氛围的中秋节,《出走的决心》无疑有出奇制胜的野心,同样是风险指数与成功指数呈正比的选择,品质过硬形成口碑效应是必备的前提。
第三,大环境对观众心态的改变也是个不确定因素
。更趋传统的文化回潮,更趋于保守的生活态度,都很可能成为影片的不利因素。
中秋之夜,对话自我,《出走的决心》的困境不止女性有,鲁迅也曾支招,但电影想爆还要闯这三关在娱乐至上的当下能有这样一部关注个人成长和现实矛盾的影片已经弥足珍贵
,品质和反响留待市场和人心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