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高监欲组团减持三一重工,梁稳根的三一系离万亿市值目标还有多远?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市值蒸发、业绩承压,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寒冬”中再次面临董高监的集体减持。这波及到了公司股价,随着股价创下近2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这距离梁稳根所描绘的万亿市值蓝图似乎越来越远。
9月6日盘后,三一重工发了一份减持计划,公告显示公司7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754.91万股,以当日收盘价格计算,减持市值约为1.2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减持人员中,不仅有与公司控股股东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构成一致行动关系的一致行动人,还有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总裁、高级副总裁等董监高人员。
事实上,这并不是三一重工核心人员的首次减持。就在7月9日,三一重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的两位董监高将减持公司股份。最终,在7月31日,上述两位董监高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了98.27万股,套现1578.14万元。
管理层的减持也让市场拿起了“放大镜”。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三一重工的近几年的业绩持续承压。数据显示,三一重工2022年、2023年营业总收入均出现下滑,股价也在2021、2022、2023年连续下跌,跌幅分别为33.4%、28.86%和11.91%。
如今,三一重工所面临的状况,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终章所写:“我们便这样扬着船帆迂回前进,逆水行舟,而浪潮奔流不歇,又不停将我们推向过去。”
市值管理“法门”失效?
三一重工一直是市值管理的“高手”。
将时间倒回至2005年。彼时,上市公司基本是国企改制上市,大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二。这种股权分置的情况无法很好地保护小股东权益,也无法让大股东提起市值管理的兴趣。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2005年4月,湖南长沙的三一重工总部,时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屠光绍与梁稳根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他们讨论的核心议题是股权分置改革,通过这项改革,不仅有望结束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同股不同权的局面,还将加强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值变动的关联。
在此背景下,作为第一批股改试点企业,三一重工以身作则向小股东们做了让利。包括创始人梁稳根在内的非流通大股东向流通的股民们按持股比例支付了2100万股公司股票和4800万元现金对价。
此后,梁稳根似乎领悟到“市值管理”的真谛,当三一重工在股价低迷时,往往会通过增持、锁定等多种形式提振市场信心。
比如,2008年,当“金融海啸”席卷而来时,三一重工的大股东主动承诺将5.18亿解禁流通股锁定2年,其中,梁稳根更是主动只拿1元年薪。
从市场表现来看,三一重工的市值管理也较为成功,以前复权价格算,上市以来,三一重工的股价从最低点0.29元/股一路上涨,到2021年2月,一度涨至46.78元/股,涨幅超过160倍,可谓“狂飙”。
也是在2021年2月,实控人梁稳根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三一系”万亿市值的目标,让市场充满期待。
然而,2021年3月开始,三一重工的股价就急转直下。2021、2022、2023年,三一重工股价连续下跌,跌幅分别为33.4%、28.86%和11.91%。截至当前,三一重工的市值从最高点已蒸发超2600亿元。
今年以来,三一重工的股价略有回升,但公司管理层却开始集体减持。
9月6日晚间,三一重工发布了股东及董监高减持股份计划的相关公告,股东向文波、周福贵、俞宏福、刘华、刘道君、孙新良、席卿拟从2024年10月9日至2025年1月8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分别减持不超过500万股、75.5万股、90.8万股、42.16万股、19.86万股、16.59万股、10万股。
上述减持股东中,除了周福贵外,向文波、俞宏福、刘华、刘道君、孙新良、席卿均担任三一重工的董监高职位。其中,向文波更是担任三一重工的轮值董事长,俞宏福担任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对于减持的原因,三一重工的公告称“因个人资金需求”。该公司投资者关系部门在回应媒体时表示,“每年领导只能减持25%,前期领导有减持想法的时候,我们这边已经尽可能往后延迟了一部分。现在把减持放到了最后三个月,因为领导个人有资金需求,如果再不披露今年就没有机会了。”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三一重工现任董事长向文波就曾表示过“清仓”的想法。据了解,彼时,他曾公开表示,其4000多万股将在未来8-10年内全部减持完毕,制定这个时间表是因为“8年后按劳动法自己应该已经退休”。
虽然以当日收盘价格计算,减持市值仅为1.22亿元,但董高监的集体减持无疑刺激了投资者情绪,9月9日,三一重工股价开盘即低开近3%,盘中一度跌近6%,创下近2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单日市值缩水约75亿。
不过与“自己人”集体减持的做法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三一重工获大量基金增持,基金持股比例也创出近年新高。
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三一重工的基金持股比例创近年新高,达到11.47%,相比2023年年底的7.14%,增加了4.3个百分点。如今,三一重工的董监高选择扎堆减持,或将对基金持仓的信心产生冲击。
“困于“周期
除了受“市值管理”的影响外,股价的波动也是其基本面变化的折射。
三一重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13年荣膺国内市场前列。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市场的调整,三一重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了解,工程机械是个强周期行业,在中国尤为明显,因为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而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领域,都需要工程机械来辅助施工,因此工程机械板块的周期性,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高度相关。
迈入2000年,城镇化的需求把全国各地变身为大工厂,修路、造楼、盖厂房,挖掘机需求蹭蹭抬升,2008年“四万亿”的财政刺激下,“铁公基”更是成为主力。因此,三一重工的业绩、市值也迅速上升。
不过,2022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开始进入下滑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挖掘机产量为30.7万台,比上年下降21.7%;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挖掘机、装载机销量分别下降23.8%和12.2%。
而对于三一重工而言,行业下行周期中同样面临压力,2022年,其生产的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分别实现营收150.80亿元、357.56亿元、126.70亿元、30.65亿元,降幅分别为43.46%、14.36%、42.04%、40.67%。
2023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仍处于筑底期,据国盛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从年度数据来看,2023年挖机销量接近9万台,与2020年历史高点的接近30万台相比,已经不足高点的三分之一。
在此背景下,三一重工的财务数据也不尽如人意。从2022年开始,该公司营业总收入出现连续两年下滑。其中2022年营收总收入为808.22亿元,同比减少24.38%;归母净利润为42.73亿元,同比减少64.49%。2023年三一重工实现营业总收入740.19亿元,同比下降8.44%。
三一重工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年报显示,2021年-2023年,三一重工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4.18次、3.18次、2.68次,分别同比增长2.40%、-23.92%、-15.72%,周转能力逐渐走低,这也意味着三一重工面临一定存货积压风险。
今年上半年,三一重工仍未迎来反转时刻,实现营业收入390.6亿元,同比下降2.16%。具体来看,除挖掘机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43%和收入占比较小的路面机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74%外,混凝土机械销售收入同比下降5.22%,起重机械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0.1%,桩工机械销售收入同比下降7.09%。
总的来看,虽然工程机械一般的使用寿命约为8-10年,存在较为明显的替代周期,但需求的企稳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三一重工只有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逆转营收下滑的趋势。
寻找第二曲线
为了对抗国内工程机械销售的周期性,三一重工将目光移向了海外市场。
根据公开资料,早在2002年,三一重工就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2012年,三一重工控股子公司三一德国和中信基金共同出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工程集团普茨迈斯特100%股权,国际化战略迈出坚实的一步。
而随着国际化战略的持续推进,海外市场正成为三一重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三一重工的国际化战略就已初露锋芒。2021年,三一重工实现国际销售收入248.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6.16%,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3.41%。
2022年,三一重工在海外市场营收为365.71亿元,同比增长47.19%,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45.7%,同比上升22.30个百分点,2022年海外市场毛利率为26.36%,首次超过国内市场。
2023年,该公司实现海外销售收入432.58亿元,同比增长18.28%,在总营收中占比达60.48%。三一重工海外业务的毛利率上升至30.78%,远高于国内地区的23%。
不过,由于基数的增长,董高监欲组团减持三一重工,梁稳根的三一系离万亿市值目标还有多远?国内工程机械的出口增速已经有明显的放缓迹象。
或受此影响,三一重工海外市场的高增长戛然而止。今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实现海外销售收入235.42亿元,同比增长4.79%。相比之下,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国际销售收入224.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87%。
与此三一重工选择将大笔资金投入理财产品市场。4月28日,三一重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额度不超过300亿元的自有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在任一时点总额度不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在该额度内,资金可滚动使用。
除了三一重工寻找第二曲线外,“三一系”也向外延申资本版图,寄希望于多元化。
比如,在新能源投资领域,“三一系”旗下的三一重工、三一重能和三一国际三家子公司分别将业务重点放在锂电、风电、储能以及光伏业务上,可谓在新能源领域全面布局。其中,三一重能的装机容量排位迅速攀升,实现吊装容量3.72吉瓦,在风电领域已经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在光伏领域,2022年下半年,三一硅能正式成立。同年11月,三一硅能生产的首根单晶硅棒顺利出炉。截至目前,三一硅能已打通了光伏全产业链,具备从拉晶、切片、电池到组件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
面对周期性的挑战,三一重工及“三一系”是否能够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从而恢复往日的辉煌?这仍有待时间的检验。